窗體頂端
一論:堅持“一帶一部”戰略定位
——一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一帶一部”戰略定位提出五年了。
2013年11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以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深透把握和對湖南發展區位的深謀遠慮,殷切寄語:“湖南要發揮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區位優勢,抓住産業梯度轉移和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機遇,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争力,加快形成結構合理、方式優化、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新格局。”
這一被概括為“一帶一部”的戰略論斷,全新凸顯了我省在國家戰略中的區位價值,為湖南發展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一帶一部”戰略定位,奠定了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發展願景的理論基礎,成為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的現實依據。
這些年,我省緊扣“一帶一部”戰略定位,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紮實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使湖南經濟社會發展又上了一個大台階。
但應該承認,做好“一帶一部”這篇大文章,我們交上的答卷,離總書記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還是對“一帶一部”的深刻内涵、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悟得不深、領會不夠、行動不力。有的認為湖南缺乏區位優勢,一提起承接産業轉移,便感到信心不足;有的習慣于把“不沿海、不靠邊”作為考慮問題的“前置”因素,一提到擴大對外開放,就畏葸不前;有的雖然把“一帶一部”挂在嘴上、寫在紙上,其實内心茫然,找不準發力點、突破口。因此,對全省各級各部門來說,有一個對“一帶一部”認識再深化、戰略再明晰、行動再出發、工作再對标的問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實踐催生最好的理論。五年過去,“一帶一部”的戰略意義愈加凸顯,“一帶一部”的導向作用愈加清晰,發揮“一帶一部”優勢愈加重要而緊迫。
今天,以高速公路、高鐵、航空港構成的立體交通,讓湖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優勢進一步凸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産業基礎的夯實與增強、新舊動能的接續與轉換,更為湖南提供了蓄勢趕超的可能。可以說,事業越發展,實踐越深入,越需要推動“一帶一部”戰略定位落實、落細、落地。
把“一帶一部”落到實處,核心是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的部署和要求,充分發揮“過渡帶”優勢集聚資源要素,發揮“結合部”優勢擴大對外開放。全省每個市州、每個縣市區,都要立足各自産業特色和資源禀賦,開動腦筋,善于借勢,從中找到工作的着力點和主攻方向,不斷調整和優化發展戰略。
如何讓“過渡帶”“結合部”優勢真正發揮出來?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湖南要當好承接産業轉移的“領頭雁”。從國家發展全局看,“過渡帶”是促進協調發展的“紐帶”,不能成為風去無聲的“過道”。近年來,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産業、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協同發展的趨勢十分明顯。原來我們國家發展的潛力在東部,現在中西部成了發展的熱土。湖南作為“過渡帶”上的重要省份,應該而且能夠擔當更大作為。從發揮“結合部”優勢來講,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把東部沿海地區的改革開放經驗、技術産業優勢與長江經濟帶的資源禀賦、市場優勢結合起來,揚長避短,搶占發展制高點。事實上,我省更低的成本、便利的交通、優質的營商環境,已成為吸引客戶投資的加分項。每個地區的價值都獨一無二,每個地區的發展都可獨辟蹊徑。别人騰籠換出來的“鳥”,可能培育成我們的“金鳳凰”;我們以為不值錢的東西,可能恰恰是别人眼中的寶貝。互聯網大企業第一總部不能來,第二總部放在湖南不也很好嗎?
把“一帶一部”落到實處,根基在于抓好現代産業。沒有一批好産業、大項目作為支撐,再精準的定位、再科學的戰略,也隻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要緊緊抓住産業梯度轉移、空間梯度開發、開放梯度推進和對接國家戰略的曆史機遇,大力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和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産業鍊行動計劃,實現産業鍊、創新鍊、資金鍊有效嫁接、深度融合,補齊我省項目總量不多、質量不高,基礎建設項目偏多、産業項目偏少的短闆,推動湖南實現高質量發展。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一帶一部”是區位優勢,更是稍縱即逝的機遇。産業梯度轉移雖然有其規律可循,但絕不會不請自來。“對接500強提升産業鍊”“對接北上廣優化大環境”“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湖南能否“迎”得來、“接”得了、“安”得住?關鍵是牽住“最多跑一次”改革這個牛鼻子,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永遠在路上”的執着和韌勁,推動全省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升級,讓湖湘大地成為投資創業的福地。
優勢是幹出來的,幹部的擔當作為,就是點亮“一帶一部”的最好觸媒。唯有深入領會“一帶一部”戰略論斷,加快觀念更新,更好地把握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學習和貫徹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真正把區位優勢轉換為發展優勢、競争優勢,實現湖南發展新跨越。
二論: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
——二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這兩年,華菱鋼鐵成為湖南省屬國有企業中的“明星”——華菱鋼鐵聚焦主業、“脫虛返實”,既淘汰了落後産能,又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産品結構升級,迎來了從“虧損王”到“赢利大戶”的華麗蛻變。華菱巨變,是湖南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囑托的生動實踐。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以優化産業結構、消化過剩産能、增強産業競争力為重點,解決好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加快構建多點支撐的産業格局”。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的戰略高度,為湖南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路徑。
幾年來,湖南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大力踐行新發展理念,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省經濟企穩向好趨優态勢明顯。但是,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新舊動能的轉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将伴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推動我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更大成效,必須在固本培新、守正出奇、棄虛就實、融合發展等方面下更大力氣。
固本培新。一方面,湖南傳統産業比重大,要把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鳳凰涅槃”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内容,讓湖南幾代人積攢起來的“家底”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廣泛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加快發展新興産業,孵化催生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産業項目,推動我省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延伸拓展。在這方面,絕不能老底子敗光了,新家業又建立在沙灘上。
守正出奇。抓經濟要守正道、有定力、看長遠,不能一有波動就慌了手腳。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工程機械企業是湖南的亮麗名片,但前些年遭遇市場疲軟,于是希望它們趕緊轉型、另尋他路的“雜音”開始多了,如果真按這樣的意見辦,它們還能留在中國500強裡嗎?當然一味守也不行,還得出奇制勝。敏銳抓住社會的需求點、市場的空白點、經濟的增長點,精準發力,就能發現一片産業的新“藍海”。如今,嶽麓山下,移動互聯網産業風雲際會;藍思科技憑一張小小的手機面闆薄膜做成了行業翹楚;原本靠礦石吃飯的泸溪,新材料産業異軍突起;集“老、少、邊、窮、庫”于一體的江華,迎來了一大批新三闆企業“集群式”落地……這些都是成功的範例。
棄虛就實。實體經濟是我們的根基和實力的象征,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絕不能把實體經濟搞虛了、搞少了。曾經,有的企業不願意搞實體經濟這個“重資産”,而是熱衷搞所謂“輕資産”,天天想着炒房産、炒股票;有的“滿天麻雀”都想抓,心裡總想着所謂的“資本運作”,走“來錢快”的捷徑。這種想法對經濟的健康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就必須抑制虛拟經濟中過度投機的氣氛,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引導更多企業聚焦主業、深耕實體,讓主業更強、實體更實。
融合發展。從長遠看,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是大趨勢,農業與工業的融合、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等等,都有很大的空間,融合得好,會産生1+1>2的效果。服務業是最大的就業容納器,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應當充分認識服務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把發展服務業作為戰略重點,進而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成長。
正确認識、處理好結構調整過程中眼前與長遠、現在與未來的關系十分重要。當前有成效、長遠可持續的事要放膽去做,短期難見效、長遠打基礎的事也要努力去做。脫貧攻堅短時間内看似“特花錢”“費力氣”,實際上,符合市場規律的扶貧産業,既能“造血”,繁榮鄉村、富裕農民,又能提高土地産出率,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污染防治既是通過“立規矩”“明禁令”,為高質量發展打掃好、清理好戰場,也必須敏銳地看到環境治理後帶來新變化、催生新産業的機遇。
主動對經濟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可能會造成一時數據上的失色、增速的放緩,但從長遠看有利于增強發展後勁和競争力。這需要全省各級各部門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堅持不懈地抓,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退縮、有陣痛而躲避。隻有這樣,湖南經濟才能真正行穩緻遠、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論:湖南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創
——三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一場不期而至的“中興事件”,擊痛了我國産業體系中關鍵技術和關鍵領域受制于人的命門、軟肋,凸顯了創新特别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及早轉入創新驅動軌道上來。”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視察期間深刻揭示了創新發展這一重大時代主題,明确提出要突破我國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是要靠科技力量。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正式提出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把創新視為湖南發展的最大希望、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理念,已成為激蕩三湘四水的強音。
但比照總書記的期望,對标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奮鬥目标,我們還存在不小差距,比如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研發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等等。這是問題的表象,背後折射的深層原因則是思想認識上存在短闆,一些同志習慣性地認為創新高不可攀,屬于科研人員的事情,與自己關系不大;一些地方創新的思路不寬、辦法不多、步伐不快。
創新是創新者的通行證,守成是守成者的淘汰書。縱觀湖南發展史,創新開放曆來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總書記盛贊的嶽麓書院,培養了多少“敢為天下先”的人才!改革開放40年,湖南出了多少敢于吃螃蟹、仗劍走天涯的拓荒者!建設創新型湖南和科教強省,首先要進一步提振創新開放的精氣神,激活湖南人血脈深處的創新因子。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推動湖南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要牢記總書記囑托,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以科技創新、産品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為重點的全面創新,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努力把湖南這片紅色熱土打造成創新樂土和創業福地。
科技是創新的主動力。湖南科教資源底蘊深厚,工程技術創新力量雄厚,超級雜交稻、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等科研成果笑傲全球。我們要拿出袁隆平、國防科大科研團隊那種創新精神,實施重大科技工程攻關,在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農業、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盡快解決一批制約發展的科技問題。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産業是創新的依托,市場是創新的廣闊舞台。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崛起,必須實現産業鍊、創新鍊、資金鍊的有效嫁接和深度融合。企業要舍得在研發上加大投入,掌握自主創新技術和專利,起到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通道的作用。華為為什麼發展這麼快?從下列這組數據可以一窺端倪:2017年華為研發人員占公司總人數的45%,研發費用支出約占總收入的14.9%,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其中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産品質量是創新成果的重要體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是創新說了算,市場是品牌說了算。缺少創新元素的産品,往往難以打開市場,更赢不了長遠發展。推進産品創新,說到底就是要拓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智能化制造,打造具有市場競争力的産品。造高鐵是創新,玩轉一個小小的機器人,也是創新。盡管創新的路徑各異,但在堅持工匠精神、促進質量變革上卻是殊途同歸。
成功的管理創新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革命性、颠覆性變化。我們提倡“最多跑一次”改革,因為這項改革涉及觀念轉變、資源整合、流程再造、利益調整等方方面面,既能吹糠見米,又牽一發而動全身,是管理創新和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場深刻變革,能夠加快形成服務于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的市場環境和體制機制。互聯網時代,理應數據多跑路、群衆少跑腿。各地都要在政府服務、基層治理、企業管理等方面,向創新要活力,用創新增效率。我們建設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就是要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實時掌握情況,找到原因,提供解決辦法。這方面,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區體制機制創新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我們可以采取“拿來主義”,在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基礎上予以複制推廣。
而文化創新、創新文化,是一切創新之母、一切創新之魂。最近,省委召開推進廣電出版深化改革工作會議,明确對省管國有文化企業實施改革重組,目的就是通過文化創新,努力把“廣電湘軍”“出版湘軍”的品牌擦得更亮,使其當好文化強省建設的領頭羊、先行軍。可以預見,随着馬欄山視頻文創園、嶽麓山大學科技城加快建設,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以影視出版為重點的文化創意基地”目标一定會早日實現,湖南創新文化的氛圍也将更加濃厚。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廣其途以儲之。”推進創新發展,從根本上來說,要充分發揮湖南科教資源豐富的優勢,實施“芙蓉人才計劃行動”,廣開納賢之路,廣聚天下英才,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湖南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創新。繼承敢為人先的湖湘文化傳統,敢于直面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産業革命,在創新發展的征程上幹出業績,是我們這一代湖南人的應有姿态、應有作為。
四論:把扶貧開發作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重中之重
——四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我最牽挂的還是困難群衆”,“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的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習近平總書記的真情流露,溫潤了包括湖南少數民族地區困難群衆在内的無數人的心。
拳拳之心,赤子情懷。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湘西花垣十八洞村訪貧問苦,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在聽取省委、省政府工作彙報後,又進一步囑托我省“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步伐”。2016年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深情回憶起十八洞村,為“脫單”的大齡青年而高興。2018年4月在嶽陽考察長江經濟帶發展情況時,特意叮囑“當前集中連片地區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一定要紮紮實實抓好”。總書記的牽挂叮囑,為推進湖南民族地區和精準脫貧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為什麼總書記對我省民族地區發展如此念茲在茲?就是因為民族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闆,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湖南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大多是重合的,發展相對滞後。據統計,到2017年底,全省24個民族地區縣還有59.1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134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71個百分點;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全部是民族地區縣,549個深度貧困村有422個村在民族地區縣。可以說,抓民族地區發展離不開扶貧開發,而且首要任務和頭等大事就是脫貧攻堅。
這些年來,我省把扶貧開發作為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重中之重,湧現出十八洞村等一批脫貧緻富的典型,探索出“四跟四走”的産業扶貧新路子,開辟了“互聯網+社會扶貧”“互聯網+扶貧監督”的新路徑,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發展邁上了新的台階。
盡管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這次中央巡視組反饋意見來看,實際工作中也還存在工作不精準、搞變通打折扣、政策落實不到位、作風漂浮、産業發展不可持續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能就事論事,折射出來的深層次原因恰恰在于,我們一些同志無論在思想上、行動上還是作風上都跟不上總書記要求,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學之不深、悟之不透、行之不力,沒有真正做到入腦入心、融會貫通、知行合一。進一步加快民族地區發展,關鍵還是要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的指示,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
打赢脫貧攻堅戰,根本方法在于精準。湖南是精準扶貧首倡地,更應該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探索經驗、走在前列。怎樣做到精準?無非是用心用情、精準精細。在這方面,總書記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在十八洞村,他坐下來和農民拉家常、算細賬。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他想起十八洞村的“389961部隊”,尋思他們搞點什麼好?是養幾隻羊、種幾棵樹,還是搞點特色農作物?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脫貧攻堅也難尋一樣的路徑。各民族地區、深度貧困地區既有共性問題,也有個性需求,不能指望用“一張方子”治百病,不能搞手榴彈炸跳蚤的大呼隆,而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特色産業怎麼扶、易地扶貧往哪搬、就業扶貧咋培訓、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如何保護與傳承等,都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下足“繡花功夫”,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徑。
打赢脫貧攻堅戰,要做到既不急躁蠻幹,也不消極拖延;既不降低标準,也不吊高胃口。正如總書記所說,脫貧和奔小康都不是一勞永逸的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實事求是、踏踏實實做這件事,不能搞數字遊戲、搞形式主義,不能堆盆景、搞花架子。
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不是五個指頭一般長。脫貧攻堅也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好,必須抓重點、補短闆、強弱項,不是看尖端到了哪裡,而是看基礎水平線在哪裡,看基礎水平線能否達到脫貧标準或小康。從現實來講,就是要聚焦深度貧困堡壘和貧困人群集中攻堅,把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均等化、産業可持續發展、少數民族管理服務等工作做深做細。
打赢脫貧攻堅戰、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加強黨的領導是根本。既然脫貧攻堅層層立了軍令狀,各級各部門就要像戰争年代打仗一樣盡銳出戰,以戰鬥的姿态和精神打好這場硬仗。尤其民族貧困地區要把解決貧困問題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市委書記市長、縣委書記縣長要當好“一線總指揮”,攻下“碉堡”、拿下“山頭”。
“人生難得幾回搏”。在我們這一代徹底解決我國的絕對貧困問題,是一件彪炳史冊、無上光榮的大事。我們要牢記總書記囑托,帶着深厚感情,保持政治定力,堅持精準精細,穩紮穩打、決戰決勝,努力讓全省所有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同全省人民一道實現全面小康。
五論:着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五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将三農問題置于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反複告誡全黨同志“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
習近平總書記同樣對湖南“三農”工作念茲在茲,多次對湖南的農業農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11月在湘考察時,明确指示湖南“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産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現代農業建設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2016年3月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他再次囑托我省着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争力。
無論是“五個新”的要求,還是着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指示,都寄予了總書記對湖南作為農業大省的殷切期望,為我省做好“三農”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五年來,湖南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牢記于心、見諸于行,集中力量辦成了很多順民心、惠民生的事,解決了不少農民牽腸挂肚的事,使全省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也必須清醒看到,“三農”工作離總書記的要求和期盼還有較大差距,我省實現農業現代化依然任重道遠。比如,一些地方農村活力不強,村莊空心化、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現象比較明顯;農業結構性矛盾凸顯,“大而不強”的缺陷、短闆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還比較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仍面臨重重壓力。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整個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解決好我省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後勁和潛力也在農村。着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學懂弄通做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從中找答案、學方法、明路徑,始終突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紮實推動農業全面發展、農村全面進步,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倉廪實,天下安”“洪範八政,食為政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作為糧食主産省,湖南更要守住耕地紅線,落實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進一步抓好糧食生産,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播種面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當前我省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迫切需要扭住産能建設這個根本,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調整完善農業生産結構和産品結構,走内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推進農業現代化,關鍵要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主動适應人民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時代大勢,努力滿足廣大群衆食品結構的多樣化需求,讓湖南農業邁上高質量發展。聚焦産業興旺這個重點,以精細農業為引領,打造優質農副産品供應基地,構建更具活力的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使農業現代化步入快車道、增添新動能。現在,各地都在實施“一鄉一品”“一縣一特”,如果每個縣都能形成一個或者多個高品質、有市場、能富民的産業或特色品牌,全省農村經濟就能實現新的騰飛。同時,突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以三個“百千萬”工程為抓手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鄉村,夯實現代農業各個層面的點位布局,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推進農業現代化,本質上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城市再美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如果一邊是越來越現代化的城市,一邊卻是越來越凋敝的鄉村,那麼我們的現代化就是不成功的。我們要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我們一定要深入貫徹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走出一條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
六論:城鎮化路子必須走
——六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城鎮化是一門科學,不能蠻幹。特别是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少、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大、生态環境接近承載極限的國家推進城鎮化,路子必須走正。”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要求對于新型城鎮化的理解,切不可流于膚淺,失之偏頗;對于城鎮化的實踐,亦不能操之過急、盲目蠻幹。總書記針對湖南省城鎮化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後來緊接着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作了充分論述和全面展開,深刻闡述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等重大問題。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湖南城鎮化率已達54.6%。但也應該承認,我們一些地方的城鎮化實踐,還存在人居環境不優、城鎮特色不夠、城鄉一體化程度不高等矛盾和問題。尤其需要引起警醒的是,有的地方仍在走大拆大建搞大項目的老路,一說到推動發展,還是習慣于“攤大餅”“造新城”,不顧實際需求和自身實力盲目修大馬路、建大廣場;有些地方違背城鎮化發展規律,随意更改城市建設開發強度,動不動就提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市等不切實際的目标和口号;有些地方拆老街區、弄出一堆假古董,原來獨具特色的風貌消失殆盡;有些地方一味偏重中心城市布局,忽視小城鎮與鄉村的布局發展,以至于村莊規劃建設失控、贻害不淺;有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不配套,使進城農民工處于“半市民化”或“兩栖”狀态,等等。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根源還是有的同志思想認識有差距,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上存在“溫差”“落差”“偏差”問題。湖南“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特别是耕地資源十分珍貴,推進城鎮化工作尤其需要掌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理論武器。我們對于城鎮化的認識全面不全面、路子走得正不正,事關湖南發展未來,事關三湘父老福祉。事實上,城鎮化不同于其他建設,一開始就要制定并堅持好正确原則,就要統籌考慮好“人、地、業”以及與鄉村協調發展的問題,一旦走偏,要糾正起來、再走回頭路就很難了。
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現在,湖南省城鎮化最基本的趨勢,就是農村富餘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如何讓這些人在城市落得住、安得下、紮住根,是一件戰略大事。這就需要牢牢把握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這一基本原則,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如果農民工隻是“被落戶”“被上樓”,那就會帶來大量社會風險和矛盾。
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曆史的過程,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是走正城鎮化路子的前提。要統籌城市建設各要素,實現人口和用地匹配,城市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适應。從城市發展定位來講,也要目标正确、方向對頭,符合實際、遵循規律。一味好高骛遠、貪大求洋、追求視覺效果,則會事與願違。過去,我們一些同志對大拆大建、争蓋高樓習以為常,經營城市的理念在相當一段時間内非常時髦。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一味講求經營城市在實踐中帶來了不少問題和弊端,使得一些城市“攤大餅”式地無序擴張,一些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财政。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精明增長”理念,就是要求各級在城市建設問題上,堅持精準定位、精密規劃、精細管理、精打細算,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堅決避免“一任領導一種思路、一個機構一套系統、一項工作多頭指揮”的随意與無序。
一座城市,說到底是為工作、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而建,宜居宜業是最基本的要求。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方便市民生産生活作為出發點,圍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樂業”,統籌抓好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産業發展是城市的物質基礎,離開産業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發展多少萬人口的城市,肯定是不行的。要以産業帶動就業和發展,以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配套增強城市功能,讓人氣聚起來、城鎮活起來。
湖南省大多數城市依山就勢、濱水而居,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礎。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格外珍惜大自然給我們創造的良好條件,切實保護好城市的原生态山體、水體、濕地以及稻田、菜地,注重自然水系的保護和聯通,強化裸露山體和坡地修複,讓城市融入自然、讓自然涵養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指出:“要把中國城鎮化道路的重點放到促進城市群的發展上”。當前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已加速進入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發展階段,“長株潭一體化”對全省的龍頭帶動作用已十分明顯。進一步發揮好長株潭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必須觀大勢、謀全局,打破守着“一畝三分地”的陳舊思維,積極主動推進三市基礎設施對接、産業互補發展、環境協同治理、公共服務融合,努力為全國城市群發展探索湖南經驗,為治理“城市病”提供“湖南方案”。
七論:守護好一江碧水
——七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山水是湖南最靓的名片,生态是湖南最大的資源。“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描繪的美景,承載着湖南人對詩意自然的親近與追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就生态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作出建設美麗中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重大決策部署,形成了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生态文明建設始終高度關注、期望殷切。2013年11月在湘考察期間,就指示湖南“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真正把生态系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護好”。今年4月在長江嶽陽段考察時,又叮囑湖南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守護好一江碧水”。
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關于湖南生态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我省推進生态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這些年來,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省以“一湖四水”為主戰場,紮實推進湘江保護和治理“一号重點工程”及洞庭湖生态環境專項治理,生态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都是以前沒有過的。但也應該看到,湖南作為農業大省、有色金屬之鄉,生态文明建設面臨不少矛盾和問題。比如,産業結構偏重,粗放式發展累積的曆史遺留問題較多;城鄉生态環境保護不均衡,污染“上山下鄉”“垃圾圍城”現象不少;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态環境需求,與更多優質生态産品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有的地方污染防治不力,甚至還在搞“黑色增長”,等等。
這些問題的存在,固然有曆史累積、發展階段等客觀原因,但根子還是對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學得不夠、悟得不透,新發展理念和正确政績觀樹得不夠牢、踐行得不夠好。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的“結”不解開,發展的局面就難以打開。“守護好一江碧水”,首要前提在于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各級各部門都應從中學出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政治、思想和行動自覺,悟出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定力,踐出“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胸襟、境界和擔當來,從根本上扭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
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建設天藍地綠水清土淨的生态,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戰略目标,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守護好一江碧水”要求的具體抓手。 從實踐來講,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突出重點、扭住關鍵、綜合施策,還自然以甯靜、和諧、美麗。湖南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省份,“一湖四水”聯通長江、輻射全省,全省96%的區域都在長江經濟帶範圍内。必須扭住保護和治理“一湖四水”這個重點,以湘江保護和治理“一号重點工程”及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為抓手,統籌推進四水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複、水資源保護、水安全保障。全面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長株潭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為重點,解決好工業污染、燃煤、揚塵、機動車等問題。按照“新賬不能欠、老賬逐年還”的要求,堅持嚴格耕地保護與受污染土壤修複治理“兩手抓”,真正讓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通過減量化排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把固體廢物“吃幹榨盡”、變廢為寶;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示範,發展垃圾焚燒發電,探索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方式,打赢淨土保衛戰。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建設美麗鄉村,是扮靓美麗湖南的重要一環。現階段,我省農村污染仍比較突出,不少地方群衆對垃圾圍村、黑臭水體等問題反映強烈。要以《湖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為指南,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學習借鑒浙江等地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統籌推進生活垃圾、廁所糞污、生活污水、養殖行業治理,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全覆蓋,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為人民群衆留住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
綠色發展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之道。守護好一江碧水、建設美麗湖南,必須讓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生産生活全過程、各方面。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杜絕以犧牲生态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沖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保持定力,退出過剩産能、淘汰落後産能,同時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生态環保業,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綠色含量”,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科學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生态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态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這是一個化繭成蝶、鳳凰涅槃的過程,也是一個為高質量發展清理好、打掃好戰場的過程。隻要我們保持定力、穩紮穩打,以釘釘子精神一錘接着一錘敲,就一定能夠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真正守護好一江碧水。八論:切實補齊民生短闆
——八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民惟邦本,本固邦甯。”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殷切寄語湖南“着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一手抓結構性改革,一手抓補齊民生短闆”。這一重要論述,貫穿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為人民謀幸福的不變初心。
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近年來,我省堅持不懈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緊緊圍繞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辦了一大批急事難事好事,交出了一份分量重、成色足的民生成績單,群衆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這是我們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是要“全面”。從我省來講,制約我們做到“全面”的,就是民生短闆。尤其湖南作為人口大省,随着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補齊民生短闆既面臨還清曆史欠賬的壓力,也面臨“再上層樓”的挑戰。
現實而言,人民群衆所思、所盼、所憂、所急的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好。我們既為中心城市的車水馬龍、百業興旺而自豪,也為棚戶區和城中村如何共享城市文明、進城打拼的創業者如何甩掉“外來人口”的标簽而心焦;既為鄉村振興美好前景而激動,也為鄉村空心化、農村“三留守”、不少山區孩子還得跋山涉水上學而心憂;既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持續改善而高興,也為部分群衆特别是貧困戶時不時為生計發愁、生不起病、買不到房、上不好學而牽挂;既為鐵腕治污的成績而喝彩,也為霧霾、土壤污染、黑臭水體而揪心。老百姓的痛點、堵點,就是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點和着力點,必須把補齊民生短闆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補齊民生短闆貴在用心。黨員領導幹部要時刻提醒自己從哪裡來、根在哪裡。凡事要帶着對人民群衆的深厚感情,多聽聽群衆怎麼說,多問問群衆怎麼看,多請教群衆怎麼幹,真正把老百姓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幫村裡硬化年久失修的機耕道,确實不如拉通一條大馬路來得一目了然;為鄉村孩子的營養午餐加個雞蛋,也不如引進一個高星級酒店來得顯赫。但它們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同樣高大。多搞一些群衆身邊的“微建設”,多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就會更強。特别要注意解決群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用我們的真心付出,換來老百姓的舒心暢快。
補齊民生短闆重在落實。“放空炮”的“民生工程”隻會傷了民心。對已經确定的民生項目和出台的各項政策,一定要全面抓好落實,困難再大也不能打折扣、摻水分。要把民生實事任務細化為一個個具體項目、一項項實際舉措,實實在在地抓好每一個環節,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辦,一年接着一年幹,确保每一項民生實事都有好效果。現在,一些地方在片面政績觀驅使下,好大喜功、脫離實際,緻使部分民生實事無法落實,成了難以充饑的畫餅,飽受百姓诟病,這種情況應堅決避免。
補齊民生短闆赢在精準。民生短闆中最短的那塊,就是貧困人口脫貧。當前,黨中央對脫貧攻堅的思路已出、目标已定,就湖南而言,關鍵是找到具體工作抓手,精準發力、靶向治療。比如講“住房安全有保障”,保障的是安全住房,不是花園洋房,就不能大包大攬、盲目擴大住房面積、提高建設标準。比如教育扶貧,貧困群衆的獲得感不是很強,究其原因還是精準度不夠。重點要在提高入學率、降低辍學率、降低貧困家庭子女的上學負擔上下功夫,有效解決因貧失學辍學、因學緻貧等問題。包括産業扶貧也好、易地搬遷也罷,都要精準到村、到戶。一樁樁、一件件,做的都是精細活,不沉下心來、撲下身子、想點法子,就很難徹底摘掉貧困的“帽子”。扶貧脫貧需要精準,辦好其他民生實事也需要精準。老百姓盼環保、盼生态,我們就要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老百姓希望辦事更舒心一些,我們就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切實做到精準對接發展所需、群衆所盼、民心所向。
千百年來,老百姓企盼的就是“過上好日子”。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發展願景,明确“幸福”的目标要求就是,堅持民生為本,讓全省人民生活更舒心、工作更稱心、辦事更順心、全社會更有愛心。湖南人口基數大,實現這個目标,絕不是一件敲鑼打鼓能輕易辦成的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既要全力以赴、盡力而為,也要掂量家底、量力而行,既不降低标準,也不吊高胃口,倡導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理念,在推動發展中不斷滿足民生之需、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隻有堅持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時刻挂在心上,才能真正把總書記囑托的“補齊民生短闆”落到實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三湘人民。
九論:把作風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九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少了一枚鐵釘,掉了一隻馬掌;掉了一隻馬掌,丢了一匹戰馬;丢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丢了一個國家。”這首英格蘭古老民謠,說的是英格蘭國王理查三世因少了一枚鐵釘,導緻波斯沃斯戰役慘敗的故事。禍患積于忽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風問題無小事。“老百姓辦事難,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主要原因還是一些黨員、幹部特别是領導幹部作風不正、行為失範,一些黨政機關管理不嚴、紀律松散”,“領導幹部改進作風、增強黨性,要解決好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問題”。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視察時,在談到抓好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時,對湖南各級黨組織加強作風建設提出了諄諄告誡。
這幾年,湖南牢記總書記的重要囑托和指示精神,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之以恒正風肅紀,深入開展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教育,努力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黨風政風有了明顯好轉。
但必須清醒看到,我省作風建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問題。有的政績觀存在偏差,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導緻寅吃卯糧、債台高築;有的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打折扣、搞變通,“四風”問題積弊頑固、禁而不絕;有的把“吃喝”搬進了小區,轉移到了居民樓;有的不擔當不作為,工作浮在面上,遇到難題繞着走,面對問題“捂蓋子”;甚至有的在高壓反腐态勢面前,仍然不收斂不收手,收送紅包禮金者有之、内外勾結“提籃子”者有之、“雁過拔毛”者有之,等等。可見,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一個地方的事業能不能發展、工作能不能推進,關鍵在幹部作風。湖南要邁向光明的未來,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作風必須有一個新氣象。
把作風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必須解決政績觀上的偏差。“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為領導幹部,追求政績是理所當然的,但不是為自己留名,而是為人民謀利。對那些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我們要大膽幹、努力幹;對于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勞民傷财的“形象工程”,則要堅決抵制和反對,不能為了一時政績,而導緻“前任的政績,後任的包袱”。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作風問題最容易反彈,如果不緊緊抓住,一些已經壓下去的問題很可能死灰複燃。解決“四風”頑疾,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明示“越往後越嚴”,給那些等待“風頭過去”的人以明确的預期。習慣是養成的。隻要我們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堅守,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在抓常、抓細、抓長上下工夫,就能真正管出好的作風來,形成“日用而不覺”的長效化保障。
問題是潛在的風險,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作風有沒有變化,老百姓體會最深。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作風建設的重點要在解決群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上聚焦發力,少做“擊鼓傳花”的二傳手,多當摧城拔寨的先鋒官,帶着感情和智慧解決好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到以真心換民心、以無私赢口碑。作為黨員幹部,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
“為官避事平生恥”。敢于擔當、善于作為,既是幹部政治品質的體現,也是幹部作風的反映。當前,湖南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啟實現基本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時期,不可避免會遇到許多重大風險挑戰和矛盾阻力。黨員幹部如果遇到難題就繞、碰到矛盾就躲、承擔工作就拖,就會贻害全省各項事業發展。改變工作作風,應有之義就是要敢于擔當、主動作為。
擔當作為的好作風從哪裡來?重在從我做起,從思想建設抓起。大興學習之風,特别是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能浮光掠影、淺嘗辄止,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沉下心來接地氣、察實情,不能習慣于走平坦的路、看亮麗的點、聽順耳的話,隻下去不調查、隻調查不研究、隻研究不落實;大興實幹之風,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有人去幹是關鍵。無論是打好“三大攻堅戰”,還是落實“産業項目建設年”,樣樣都需要實幹、苦幹、埋頭幹。
“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加強作風建設,各級領導要以上率下,發揮“頭雁效應”。同時要切實履行“兩個責任”,強化管黨治黨的政治擔當。須知,嚴管就是厚愛,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必須管好關鍵人、管到關鍵處、管住關鍵事、管在關鍵時。隻有這樣,才能管出習慣,化風成俗。
十論:傳承紅色基因 不忘初心使命
——十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血脈永續。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視察時曾深情地說:“湖南人傑地靈,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都誕生在這裡,我們要弘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風範,增強廣大幹部群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做好各項工作。”進入新時代,湖南這樣一片紅色土地,如何按照總書記的指示要求,把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傳承好,把他們為之奮鬥而開創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産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曆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曆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在精神上、思想上、靈魂上受到洗禮。傳承紅色基因,對湖南這片熱土上的共産黨人來說,有着格外特殊的意義。湖南是毛澤東同志的家鄉,為創建中國共産黨做出過重要貢獻,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從三湘四水走上曆史舞台的共産黨人如璀璨繁星、光彩奪目,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彪炳史冊、光照日月的貢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是在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點燃的;秋收起義、平江起義、湘南暴動、桑植起義等,無數革命先輩舍生忘死、向死而生;在湖南這塊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斷腸将軍”陳樹湘的壯懷激烈,留下了“半床被子”的魚水深情。可以說,一部湖南共産黨人的曆史,就是為民族謀解放、為人民謀幸福而前仆後繼、英勇奮鬥的曆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把“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寫進黨代會主題,首先就是要銘記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共産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戰,為中華民族建立的偉大曆史功勳;銘記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輩們用血汗換來的,永遠不能忘了腳下這片灑滿烈士鮮血的紅色土地,進而号召全省廣大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懷赤子之心、永葆奮鬥激情,奮力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
紅色基因絕非抽象的概念,更不是塵封于故紙堆裡的遺存,而是共産黨人精神與信仰的密碼。過去,我們的父輩憑着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大無畏精神,一輩子吃了兩輩子的苦,硬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幹出了“兩彈一星”;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憑着一股闖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當前,我省正處于推進“三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如何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險,始終保持那麼一股不服輸、拼到底的精氣神,需要我們激活紅色基因,激揚奮鬥精神。
對比曆史與現實,“糖彈”的考驗,絕不亞于“槍彈”的考驗;名與利、得與失的考驗,有時也不亞于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面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考驗,我們必須敢于刀刃向内,勇于開展自我革命,修煉好共産黨人的“心學”,傳承好共産黨人的紅色基因。隻有這樣,才能消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構築起共産黨人的精神殿堂,喚起無堅不摧的紅色能量。
發揚紅色傳統,需要革命紀念地作為載體,但并不是把革命曆史紀念設施建設得越“高大上”越好,而是要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教育價值,使之能夠常用常新,用以滋養精神家園,凝聚奮進力量。傳承紅色基因,不是舉面旗、喊喊口号、做做樣子,拍照“留念”後就“忘”之大吉,而是要與曆史深沉對話,與偉人心靈相通,真正使靈魂深處受到洗禮,讓紅色旅遊成為厚植紅色基因、激活初心使命的賦能之旅。
紅色基因,決不是保守的指代,而是進取的象征。黨領導人民奮鬥的曆史就是一部改革創新史。“敢為人先”的湖南人,傳承和發揚紅色基因,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傳承和發揚好共産黨人與時俱進和改革創新的精神,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一百年充滿艱辛,一百年創造輝煌,一百年舉世無雙”。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的铿锵聲音,道出了湖南人民的心聲。中國共産黨即将迎來建黨一百周年,“千秋偉業,百年恰是風華正茂”。隻有傳承和發揚好紅色基因,我們才有底氣寫下俯仰無愧的新篇章,用富饒美麗幸福的新湖南告慰先烈、告慰曆史。
窗體底端